Loading...
酒肆文化酒類知識

小米酒|來自山林餽贈的地酒

圖說:袋裝的小米。小米經過脫粒、脫殼後,才能食用。(圖片來源:外交部-台灣光華雜誌)

小米酒,是以臺灣本土的小米為原料,所製成的傳統酒類,呈現出香甜、柔順和微酸的口感,帶有小米的特殊香氣。而有些小米酒還會添加其他的水果、草藥或香料,來增添風味。

一般人對它的印象,可能是拿來配山豬肉很對味、或因為過去熱播的《海角七號》電影,才第一次認識小米酒。但其實小米酒是臺灣原住民各族傳統上的重要酒類,出現在各種日常節慶與儀式中,與族群的祭儀文化與日常記憶密不可分。接著,就讓我們用一篇文章的時間,來認識這個我們熟悉又陌生的小米酒吧。

小米酒的原

小米酒的主要原料是臺灣原生種的小米。小米為禾本科粟屬的一年生植物,在中國則也別稱為谷子、粟谷、狗尾粟等,因此雖然被稱為「小米」,但其實與「稻屬」的水稻是不一樣的植物喔。

臺灣栽培小米歷史悠久,小米生產面積在民國50年曾經高達6000公頃。但後來由於政府推廣水稻及其他糧食作物的種植政策,使小米的栽培面積逐漸減少,至今只剩數百公頃,最大的產地在臺東與屏東。

小米是穀物中營養價值很高的一種,每單位熱量、蛋白質及脂肪含量都高於小麥及稻米,纖維素僅低於燕麥,是一種良好的健康食品。

然而,現今的小米因栽培年代久遠,品種混雜退化。現存原生種的小米,多是各地原住民世代所留存下來,被保存在各地農業改良場中。因此,「小米的復育」通常也代表一種文化上的尋根,一些部落的新生代,透過與農改場合作、諮詢耆老,在部落裡種植原生種的小米。透過耕種的過程,找回原住民傳統的經濟模式、歌謠文化與祭儀。

小米酒的釀造

首先要澄清一個迷思,那就是小米酒不一定全部由小米所製作!除了純小米釀造外,有時也會混和糯米一起製作,如果糯米比較多,口味就偏甜;小米比較多,口味就偏酸香。小米酒的製作過程包含:

  1. 磨漿與蒸煮:先將已搗殼後的小米在石磨上磨成小米漿,裝袋瀝乾成膏狀,再下鍋蒸煮。
  2. 拌麴與裝罐:將放涼後的小米漿拌入酒麴或小米麴後,裝入酒甕中。
  3. 陳放發酵:酒麴中的酵母會逐漸將小米的澱粉轉化為葡萄糖和乳酸,等待一段時間便可以過濾裝瓶。但由於酒麴的酵母菌對酒精的耐受度不高,通常需要在釀造過程中加水稀釋,避免澱粉轉化不完全。

釀造完成的小米酒,在過濾後直接裝瓶,便會持續發酵而有氣泡口感;也可以過濾後再蒸餾,口味更加溫潤甘甜,也可以增加酒精濃度。

文化價值

在部落裡,每個家族因為原料比例與釀造過程的差異,也會釀出各自不同風味的小米酒。而小米是早期臺灣原住民的主食,以糧食作物來釀酒,是一種奢侈的行為,因此只有在特殊的節日才能釀製,像是祭儀、收穫、狩獵、築屋、出生、成年、婚禮、客人造訪時,以珍貴的小米酒,作為分享喜悅和溝通祖靈的媒介。

小米酒與原住民各族的文化密不可分,例如阿美族在祭儀時,會由晚輩將小米酒敬奉給長輩們,感謝長輩對部落的頁獻;飲酒也要先用手指沾酒向外灑三次,表示敬奉天地祖靈。在過去的布農族祭儀裡,戰士凱旋或獵人狩獵豐收的慶功會,小米酒則用來祭拜上天、犒賞戰士或獵人。而排灣族、魯凱族因為喜好分享小米酒,製作刻有圖紋的「連杯酒器」頗具特色。

下次,有機會到部落遊玩時,除了享用部落的特色美食,也可以向當地人請教有沒有部落自製的小米酒,在大自然的懷抱裡,以酒配食,一邊聽著獨特的在地釀酒故事。

X

未滿18歲請勿飲酒  酒後不開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