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ading...
酒類知識

臺灣地酒不是臺灣啤酒!從臺灣在地釀造的歷史瞭解臺灣地酒發展

圖說:臺灣在地觀光酒廠。(圖片來源:臺灣菸酒)

當你想到在地釀造的酒,你是否腦中第一個反應,會想到臺灣啤酒、葛瑪蘭威士忌,或是最近喜歡的精釀啤酒呢?然而,這次要談的內容「臺灣的 地酒 」,指的是臺灣在地釀造、使用在地作物與水所製作而成的酒品。

因此,由於臺灣並不盛產大麥、小麥等啤酒、威士忌的原料,因此製作這些酒的原料多半是進口,嚴格來說並不算是臺灣的地酒。

那臺灣就沒有地酒了嗎?也不是,接下來會介紹臺灣在地釀造的歷史,以及常見的臺灣地酒種類,送給可能是第一次接觸臺灣地酒的你,一個快速入門臺灣地酒的機會。

臺灣在地釀造的歷史

一直以來,臺灣宜人的氣候與多變的自然環境,孕育出豐富而獨特的穀物、農產、水果,曾經也擁有豐富的釀酒文化。在過去,原住民、漢人農家就地取材,以自己栽種的作物,多餘的便拿出來釀造小米酒、米酒,用以娛樂和酬神,這些釀造的米酒,是社交和祭祀上不可或缺的工具。由於是使用在地原料、在地釀造,在現今的眼光來看,可以被認為是「地酒」。

但時間到了日本時代,酒業被收歸國家專賣,民間不得私自釀造。1922年《台灣酒專賣令》公布,因應殖民母國市場的需求,開始進口原料用以製酒,所釀的酒品主要是日本人喜愛的啤酒、清酒,開始擠壓民間釀酒的空間。

而到了1945年,國民政府來臺,接收了總督府專賣局,並且延續專賣制度,開始轉向釀造外省人家鄉的酒類,以撫慰撤退軍眷的思鄉之情。例如紹興酒、高粱酒、竹葉青等,這些酒使用非臺灣原產的進口小麥、高粱,考量商業操作,使得酒的口味趨於單一,並能夠大量製造,最後使得地酒在市場上退居二線。

然而,在臺灣加入WTO後,為了符合WTO的自由、透明化等精神,菸酒專賣制度在壓力下被廢止,促成了酒業的市場自由化,使得整個酒業百花齊放。民間的釀酒產業自2002年起,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復甦,不斷有多元的酒類商品被開發出來,也讓臺灣的地酒產業有了再生的機會。

臺灣地酒產業的再生、發展

在酒業市場自由化後,由於酒類市場上可選擇的商品變多,地酒成為了做出品牌差異化的機會,給了臺灣地酒產業一個發展的契機,和其他幾個因素,促成了現今逐漸豐富的地酒產業:

  1. 臺灣的農產豐富,如地瓜、米、小米、甘蔗、各類水果,提供釀酒豐富的原料選擇,不再局限於進口原料。
  2. 農村的酒莊利用在地作物,讓農產品附加價值提升,獲得更多利潤,也解決一旦農產品滯銷所導致的風險。
  3. 民間酒廠則透過地酒的釀造,建立「地方認同感」,來形塑品牌的形象。

自市場開放後,釀造地酒似乎成為一個可行的商業模式。一來可以運用當地的農作物釀酒以節省成本、增加特色;二來透過開發地酒來做出市場差異,與競爭對手區隔開來,甚至能夠形塑地方認同。經過近二十年來的發展,成為我們現在所看到,特殊地酒貌時有所聞的狀態。

臺灣地酒有哪些?常見的5種地酒介紹

前面有提到,有些原料從外國進口的酒,嚴格來說並不是臺灣地酒,因此如臺灣啤酒、噶瑪蘭威士忌、精釀啤酒等,都不是臺灣地酒。那麼有哪些臺灣常見的地酒呢?

米酒(全臺):

以優質米和在地水源釀造的酒,清酒便是一種米酒,具有細膩的口感和獨特的香氣。較為淡雅的吟釀酒、純米大吟釀等、建議冰鎮飲用,以免酒香在加熱後逸失;而味道較厚的本釀造、純米酒,可以常溫或加熱後飲用。

高粱酒(金門):

以高粱為主要原料釀造的酒,具有濃烈的香氣和獨特的口感,也被賦予人與人情感交流的象徵意義。

紅露酒(宜蘭):

以紅麴、糯米為主要原料,經過長時間的發酵和陳釀而成,風味濃郁、口感豐富;紅露酒甚至被選為宜蘭的縣酒。

糯米酒(埔里):

以糯米為主要原料釀造的酒,口感柔和、又馥郁醇厚,如花雕酒,可以混合新酒、也可以作為花雕雞的調味。

水果酒(全臺):

利用台灣豐富的水果資源,釀造成各種水果酒,如荔枝酒、蓮霧酒、蘋果酒等。

不知道上面常見的地酒類別,你有喝過或看過幾種呢?下次到各縣市旅遊時,也不妨找找看,有沒有一些特殊的地酒可以嘗試,為旅途增添趣味。

X

未滿18歲請勿飲酒  酒後不開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