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ading...
酒肆文化

我有酒,你有故事嗎?從3個故事看見臺灣地酒的生命力

圖說:臺灣也有屬於自己的地酒故事,圖為1922年的埔里出張所。(圖片來源:臺灣菸酒埔里廠)

臺灣的 地酒 ,常見的像是米酒、紅露酒、水果酒,不知道你喝過哪些?雖然隨著2002年臺灣加入WTO,廢除專賣制度。國產的酒類、在地釀造的地方酒百花齊放。但臺灣自己產的酒多了,進口的酒也多了,使得國產酒的生存空間逐漸被壓縮,不如以往的獨佔市場。

根據統計數據顯示,國產酒逐漸不敵進口酒,從2002年,國產酒仍佔市場72%,到現今大幅下降,幾乎與進口酒各占一半市場,並且可能在不久後被進口酒超車。而其中有很多因素導致國產酒銷售下滑,除了市場選擇變多、消費者口味改變以外,臺灣的米酒多用來料理使用,沒有習慣直接飲用;國產葡萄酒過甜、風味差異不大、成本高等問題,也都是原因之一。

而在這樣的趨勢下,可以做出市場差異化、具有特殊氣質、故事的地酒,便成了異軍突起的黑馬;但同時也代表著臺灣有群人,為了讓臺灣人喝到臺灣自己的酒,且喝得有質感、有深度,正在努力耕耘臺灣地酒產業。這次會分享三個與臺灣地酒有關的故事,與臺灣的三個常見的重要作物有關:米、地瓜、甘蔗。

米:「吉野地酒」進獻天皇御酒的再生

高雄餐飲大學的陳千浩老師,曾以「樹生紅埔桃酒」,在世界酒賽獲獎,嘗試再製臺灣本土清酒。然而要釀出好的清酒,就要有高品質的酒米,需要的是脂肪、蛋白質含量低、心白大、有空隙容易讓菌絲生長的品種。

而陳千浩從復育米種開始,嘗試重現一款風味佳良,曾進獻日本天皇的酒米之王「吉野米」。卻因多年無人種植、且與現在慣行農法不合,碰到許多障礙。幸好花蓮農改場有種苗庫保種,並在各地青農的努力下,最後一直到2020年,達到滿意的品質。

而後,透過昔日的酒業重鎮宜蘭的中福酒廠的幫助,利用吉野米研究清酒復興釀造。為了打造出適合臺灣的清酒製程,中福酒廠廣納人才、積極參與學術、產業交流,在2020年末公開第一批吉野清酒,讓米酒不再只是料理的配角,而是可以被細緻品味的佳釀。

地瓜:「恆器製酒」翻轉地瓜酒的俗氣印象

過去,地瓜酒可能被認為俗氣、米酒就是料理配角,「恆器製酒」的老闆羅己能,

感嘆高粱酒賣得這麼好,現在卻沒有人要用常見的地瓜來釀酒,因此最初來自一種不服氣的心理,開始研究自己做地瓜酒。恆器,發音類似臺語的地瓜,便是地瓜酒的意思。

剛開始羅己能也是自已瞎子摸象,獨自在4坪大的廚房裡實驗,用做米酒的方式嘗試做地瓜酒。直到朋友說想跟他買,羅己能才知道自己原來可以賣酒。後來他開始意識到,想要推廣非主流的地瓜酒,必須有東西加持,便開始報名國外的比賽。沒想到這間在桃園五酒桶山下的小型酒廠,先是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烈酒大賽,得到銀牌,後來又在舊金山世界烈酒競賽,抱回7面獎牌。

但羅己能不因此而滿足,當時恆器只有兩支主產品,分別為60度/40度的地瓜酒,他認為只賣一種酒撐不下去,開始多元開發桶酒、果實酒,希望真正成為顧客心目中「在地人喝的酒」。

甘蔗:臺法夫婦「文藝復興酒廠」打造臺灣成為新興蘭姆酒產地

蘭姆酒是一種由甘蔗副產品,通過發酵和蒸餾製成的酒。而臺灣盛產甘蔗,卻少有幾款著名的蘭姆酒,這讓來自法國的歐利文非常驚訝,在他的臺灣妻子邱琳雅的幫助下,決定打造專屬於自己的蘭姆酒品牌。

而後幾年,他們研究蘭姆酒製程、蒐集世界各地的橡木桶、培育福爾摩沙發酵菌、甚至親自下田種甘蔗,終於在一手創立的「文藝復興酒廠」釀造出屬於臺灣的蘭姆酒。並且在2022年的英國倫敦國際烈酒競賽拿下七面金牌、五面銀牌。法國蘭姆酒雜誌《Rumporter》,更將臺灣標示為亞洲地區唯一的蘭姆酒產區,被譽為「蘭姆酒的明日之星」。

以上這三個故事,都代表著臺灣的某些地方,有群人正默默用心、努力做出自己心目中,最能代表在地的獨特地酒。而大家在觀光旅遊時,也不妨注意看看,有沒有在地觀光酒廠可以參觀,在旅途中順道一探在地的地酒故事。

X

未滿18歲請勿飲酒  酒後不開車